中国画学会展观察:中国画可以变烤馕 但不能变披萨
发布时间:2015-05-21 来源:中国画 浏览:1091 次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华
不知道是早春的暖阳还是画展的自身魅力所致, 3月21日这个周末来中国美术馆参观的人格外多,由中国画学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画学会展” ,开幕式开始前就早已人潮涌动。
此次展览,历经三年筹备,展出了老中青三代中国画画家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作品近240幅,基本上呈现了当前中国画创作的概貌。
三年磨一剑
“当前的很多展览,商业性太强,虽然看上去很热闹、很辉煌,但艺术上略显粗糙,此次展览特别注意减少商业性的成分,以突出学术性和艺术水准为主要着眼点。 ”中国画学会秘书长孙克说,“筹备了三年的展览要对得起‘高水准’三个字” 。而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则表示,用三年的时间筹备这样一个展览,一定要有一个学术的点。“学会内都是些知名的艺术家,每个人随便拿一幅作品也能凑个像样的展览,但是我们还想通过此次展览,让人们更多地去思考和中国画相关的问题,例如,中国画到底该怎样发展?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郭怡孮说。
此次画展以老中青三代画家构成,特别是参展的老画家们,他们虽功成名就,但却宝刀不老,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探求中国画的创新之道。他们的作品,有的已不仅仅是一张绘画作品,而与共和国的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成为历史的见证、时代精神的凝结。中青年画家是画坛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老画家们的期望,成为中国画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能否取得老一代画家们的成就,能否把中国画传统传承下去,就成了他们的使命。
参展作品中,既有画家们近年来创作的佳作,也有创作旺盛时期的代表作,更有2015年刚刚创作完成的新作。这些作品有的偏重传统笔墨,希望从传统绘画内部破解中国画发展难题;有的以传统笔墨为基础,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养分;有的则在中国画色彩语汇表现上有所突破,让色彩表达充实进中国画笔墨表现中;有的则以消解与重构的方式,把新的视觉经验引入中国画中;有的将创作视野锁定在西方绘画基因上,使中国绘画既不同于西方绘画,又在表现方式上和中国传统绘画拉开距离。这些不同方面的探究,正凸显出了参展画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不要把自己弄丢了
在郭怡孮看来,西方的绘画受科学、建筑、雕塑、解剖学等的影响,而中国画则蕴涵了文学、哲学、书法等传统文化,中西方绘画在碰撞中前行。在这碰撞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画历经了反传统、学西方,又返回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道路,发展到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画对世界绘画甚至对艺术思维、人的内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就是要提出一个命题——中国画到底有什么优长?
谈及中国画优长这一问题,郭怡孮举例说:“中国花鸟画,就与外国的不同,外国称为植物画或动物画,画的是摆在那里的静物,是静止的,而中国的花鸟画就要画活色生香,是动态的、有生命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花鸟画是要表达作者对花鸟的心情,花鸟只是个媒介而已,这和西方写实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画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有着保护自然、净化心灵的内蕴,能让人心安静,让人进入艺术的想象空间,这对于当代绘画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甘长霖亦认为,中国画讲究的是画家的个人修养与审美情趣,是画家心态的表达,那种内在的神韵是和画家特殊的审美情趣相吻合的。
中国画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早已超越绘画本身的意义,画家们加强对中国深层文化方方面面的修养,是中国画千年不衰、与时俱进的根脉。这力量还来自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百年来强烈碰撞以后的清醒,由于碰撞而激活了我们对古老基因的新认识,看到了中国画的融汇能力、吸纳能力、修复能力和更新活力。然而,中国画再有自己的优势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在前行中不断创新。 “创新不要离开根,不是把自己给丢了,不像中国画了。可以变成烤馕但还是中餐,而不能变成披萨。 ”美术评论家赵力忠说, “我眼神不好,每一幅作品我都认真地看,这幅作品还是蛮创新的,线本身变为体,光用得也好,风格很突出,画得很润,不燥,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 ”他这样评价作品《皖南时光》 。
然而,中国画在繁荣发展的当下,如何前行而不被浮躁的市场和不良社会风气所累? “中国画学会自2011年7月26日正式成立,就以传承——开拓使命的大视野,以民族文化复兴的担当精神,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 ”郭怡孮表示,深入研究中国画的特质,厘清中国画的文化要素,找出这些要素的深层结构和内在联系,总结出最核心的概念,加大中西方绘画比较性研究,发扬中国画的优长,加强中国画的传播,是新时期的担当与使命所在。对于市场,要辩证地去看待这一问题,市场不可避免,有时候市场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助推力,如何不在其中迷失方向、迷失自己,才是关键。画家还是要把创作当成自己的根本任务,好的作品才是立家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