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艺术新闻
接地气 有“土味” 撼人心
发布时间:2015-06-05  来源:中国画  浏览:1260 次

艺术展演月,一批地方戏聚焦现实成热点

《小镇》剧照

    这两天,第二届江苏艺术展演月正在火热进行中。半个多月来,一批优秀作品精彩亮相,尤其是扬剧、锡剧、淮剧等一批地方戏,聚焦当下,针砭现实,引发不少戏外话题。以参评文华奖的13部剧目为例,《花旦当家》、《小镇》等现代戏就占了10部,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实题材作品。展演月期间,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专程赴南京、镇江等地观看了演出,他说,“文艺作品,就是要在这样的‘贴近’中弘扬主旋律,在创作中秉持传世之心,以现实主义精神表现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

    《花旦当家》,留住村落的乡愁

    亮点揭秘:“一片老村落,一座古戏台,一方戏窝子”……扬剧《花旦当家》以鲜明的生活气息,呼唤留住庄户人的精神家园。

    整部戏以轻喜剧的手法,塑造了林小妹这个大学生村官可敬可爱的别致形象。戏曲专业毕业的林小妹,无意中当上了村官,却又面临着拆迁难题,承载村落历史记忆的古戏台就要被拆。全剧以花旦当官为主线,着眼于“戏中戏”。一方面,小花旦发挥聪明才智,带领村民们一起保护“古戏台”、“古村落”;另一方面,她又巧用心思,用排戏的方式做“钉子户”的思想工作,让农民变居民。这样一部视角独特的现实题材剧,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一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记者手记:没有大腕明星和豪华制作,但《花旦当家》却以清新明快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观众看到了一部难得的好戏。

    接地气,是该剧最大的特点。题材取自基层,剧本创作扎实,人物刻画鲜明,真正体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宗旨。该剧立意好,将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传统根脉作为核心,体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情缘。古戏台,就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全剧以“保护古戏台”为核,既体现了老百姓“爱戏爱到骨子里”的情结,又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该剧的情感聚焦点。

    地方戏,就要突出地方特色。这部剧尽可能多地采用地方语言、地方曲调,充满“土味”,让本地观众觉得亲切,让外地观众觉得有味。其实,小戏不必向大戏看齐,地方戏也未必都向京剧靠拢,百花齐放,各有各色,地方戏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才是最要紧的。

    《小镇》,一次”灵魂过山车”

    亮点揭秘:由省淮剧团打造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是一部的“通达人性、拷问灵魂”的作品。一个以道德闻名的千年小镇,因一位老企业家悬赏500万寻找多年前救助过自己的镇里人而掀起波澜,500万如同试金石,拷问着小镇人的道德和良心,冒领、谴责、自责与救赎的故事一幕幕上演,直指人性。

    “作为江苏淮剧的领军团体,如何在传承的同时,赢得今天的观众,我们有责任进行不断探索。”省淮剧团团长、《小镇》主演陈明矿对记者说。值得一提的是,展演月前,陈明矿刚刚凭该剧拿下“梅花奖”,这部戏也是他和夫人陈澄以“夫妻梅花奖”身份第一次亮相舞台。

    记者手记:用戏剧语言讲述生活,用喜剧风格表现人物,和传统淮剧相比,《小镇》的确有“不一样”的地方。紧扣时代脉搏,是该剧最大特点。《小镇》以敏锐的目光,直面今天道德危机的严酷现实,也让人们思考在今天这个泛物质主义时代,怎样维护以道德和信仰为重心的精神世界,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整部戏,是对人性反思的过程。主人公一生正派,但为了儿子,违心撒谎。“变”的过程合情合理,“变”的结果触目惊心,让每个观众都能有所思、所悟。至剧末,当主人公决定坦陈真相之时,人们却劝他将错就错,因为小镇需要道德模范。这一情节的设置,相当有力度,直指当前“伪善道德”之痛。

    从现实的土壤中汲取创作灵感,揭示道德失衡与复归的挣扎过程,《小镇》带领观众坐了一回“灵魂过山车”。在荡气回肠的情节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正能量,给观众一次人性的选择与自省。

    《杨家碾坊》,从少女梦到“中国梦”

    亮点揭秘:张家港市艺术中心创排的锡剧《杨家碾坊》,改编自沈从文的同名小说《三三》。讲述大山碾坊中,单纯善良的少女三三,仿佛未经涂染的白纸,直到有一天,城里的少爷进入了三三的世界,三三开始有了“城市梦”。三三开始向往识字、上学、走出大山、跟随一个人,可就在她终于决定奔向城市新生活的时候,少爷突然离世,所有的美梦在那一刹那间破碎,碾坊还是那个碾坊,可三三再也回不去了。

    该剧把大山里纯真女孩对梦想的憧憬,以及追求梦想过程中主人公的迷茫和伤痛,演绎得淋漓尽致。为改编这部戏,该剧主演董红专程拜访了沈从文的儿子。对方一开始还存疑,认为这是一个湘西风情的故事,改编到江南未必合适,但最终双方通过对剧本的不断推敲,最终演绎出了一个“精致、精雅、精当、精秀”的好戏。

    记者手记:柔美抒情的唱腔,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说,这部戏展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城市梦”。尽管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但在当下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剧中,三三的“城市梦”最终没能实现,但通过追求的过程,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份充满希望的失落。表面看,这部戏说的是一个农家少女对城市与爱情的朦胧向往。但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小小的空间——向往未来、向往美好。每个人具体而微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成了宏大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董 晨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Copyright 2014 © www.jsszghxh.com All right reserved. |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本站总访问量:        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20号 邮箱:jsszghxh@163.com
金盏花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金泓文化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