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学会动态
“墨彩诗情——张广才中国人物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6-06-24  来源:中国画  浏览:1679 次

学术研讨会现场

马鸿增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学术顾问,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前言:青春律动的美蕴——品张广才墨彩写意人物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如何在古代传统与20世纪新传统的基地上发扬光大?当代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与探索。这是时代审美的需要,也是画家个性化的诉求。20世纪人物画的主流是徐悲鸿、蒋兆和开创的笔墨与素描相结合的写实主义,以及黄胄、叶浅予为代表的带有速写感的水墨写意。新世纪以来,人物画创作渐趋多元。在众多探索者中,张广才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语言,独标一格。他那激情洋溢的青春律动的美蕴,传统水墨写意与现代结构色彩观念相结合的形式,崭露出代墨写意人物画的一种新形态。张广才出生于江苏丰县,从小钟情书画,中小学美术老师对他分外看重。"文革"浩劫后恢复高考,他第一批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来又师从徐悲鸿弟子杨建侯教授攻读研究生,接受了严格的徐氏教育体系训练与磨砺。此后他一直在江苏教育学院(现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教学与创作的历程中,他始终贯穿着学术思考,也贯注了现实关怀,更着力探寻一条适合自己本性发挥的艺术创作之路。我把这一过程称为"明性",即是艺术家充分认识自我一一禀赋、才情、性格、气质、学养、审美爱好等。唐代张彦远早就有"境与性会"的说法,画境与本性契合,才能登上艺术高阶。在我和广才多年的交往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真率坦诚,虚心好学,勤恳认真。他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作为,隐隐渗透着乡先辈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流风余韵。激情豪迈是他性格的主导面;同时他也具有沉稳多思的品性。有感于人物画坛审美倾向趋同,疏离民族传统,或向西方写实主义靠拢,或向西方现代主义学步的状态,广才沉入中国画传统研究,明确提出:"中国画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重书写、重心性表达的传统理念,不仅不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障碍,而是孕育新艺术形态的源泉与土壤。"(重塑中国画的国家艺术形象)他大声疾呼:"重新扬起意象性语言的大写意精神,让笔墨文化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不竭动力,中国画表现的天地才会更加自由与广阔。"(呼唤大写意)一旦明确理想目标,广才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实践之中。其核心是将传统中国画深度切入当代现实社会,实现文化内涵与形式语言的现代性转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追求,终于绽放出个性化的艺术风采。广才的审美视野,专注于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着重展现青春朝气一一那种积极向上、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之美。其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以都市风韵》、《时尚进行曲都市精灵滑板运动瑜伽等为代表的当代城市青年形象;二是以天山舞韵系列组画、维族女孩憧憬逸情等为代表的边疆民族少女形象。应当说,这样的切入青春主题是广才"明性"之后的抉择。诚然,青春意象的展开,可以有讴歌青春、珍惜青春、反思青春等不同角度。广才选择的角度,不是像唐代诗人孟郊所写"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式的规劝;而是接近于李白诗歌的浪漫气息,那种"两人对酌山花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陶醉与天趣。广才绘画作品予人的审美感受,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让人联想起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笔下青春亮丽的生命活力,表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休闲之中,表现在时尚服饰的展示之中,表现在轻歌曼舞的旋律之中,也表现在悄无声息的沉思之中。简约化的造型,单纯化的色彩,书写性的用笔,动漫性的体态,空白化的背景,情绪化的境界。这些,构成了广才基本的艺术特色。画面遵循了传统"气韵生动"的总体要求,由形象的运动旋律与用笔的节奏律动,形成气势风动与韵律迂回之美;保持了"以形写神",但淡化了眼神描绘(甚至省去面部表情)而强化了体态服饰,运用适度的夸张变形来彰显人物性情。在用色上,突破了文人画"水墨至上"的模式,将"随类赋彩"与西方现代绘画色彩创作理念相融合,并适当吸收传统壁画与民间绘画语言,用浓丽而单纯的色彩平涂,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时尚。这种完全有别于既往彩墨人物画或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赋彩,并非都是客观事物之色,往往因画家内心感悟或形式美需要而出之,故可以称之为"随心赋彩",色彩的精神性、表现性价值由此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由于创作中坚持了以墨为主与"骨法用笔",坚实灵动的墨线轮廓在其中稳居主位,所以这些跳跃的色彩并未喧宾夺主,画面整体仍然协调统一。尤其在都市风韵》、《时尚进行曲天山舞韵等代表作之中,让人感受到类似汉代石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的那种大气、韵味、壮丽与豪情。张广才所开拓的墨人物画形态,不同于往昔任何人物画程式。如前所析,它融入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民间、壁画与动漫等多种元素,综合而成为一种代墨写意人物画新形态。造型的意象性,形神的意趣性,用笔的书写性,色彩的表现性,贯穿着中国画重在抒情、倾泻的写意精神。他的探索成果,让人看到传统中国画直面当代生活时仍广阔的开拓空间。张广才正当创作盛年,志存高远。近日与他畅谈,他将继续拓宽题材,深化内涵,锤炼语言,永不停息。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彩墨写意人物画新形态必将更趋充实、完善、高端。主持人: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广才兄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校友,所以我对广才很早就非常熟悉。我们都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这个学院比较特殊,是民国时期南京大学由徐悲鸿先生开创的艺术科,后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徐悲鸿这个体系的构建依然还有还在,比如杨建侯、谭勇先生都是徐悲鸿先生栽培出来的弟子,广才先生就是杨建侯先生的研究生,是受到徐悲鸿用欧洲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的体系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广才兄首先是一个美术教育家,长期在江苏教育学院美术学院当院长。这个展览里大家也可以看到,广才兄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专家,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把文字和绘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便教利学”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套教材目前仍然在向全国发行,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可以说广才先生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当然,在展览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画的少数民族、都市风情、观音形象,在用笔用墨上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尚辉先生说得很对,南京很重要的一个体系就是当年的中大艺术系,徐悲鸿先生1946年以后就到了北京,但是他的学生、他的影响、他的体系在江苏,主要在南京。我和杨建侯先生还认识,当时很多中央美院教授都是从南京过来的,所以你看张广才的造型,非常重视人物造型的审美追求,基本功非常扎实,对生活非常热爱。
今天看到楼上有他画的一幅维族妇女的作品,非常生动,非常放得开,造型也很准确,跟楼下这些作品又有所不同,楼下的作品肯定是他的新作,在开幕式上高云先生也讲到,他在造型方面虽然夸张,但是还没有离开他基本的审美,把人物拔高了,拉长了,很漂亮,很唯美。时尚内容处理得很不错,色彩用得也很大胆,笔墨、造型、用笔的节奏感非常好,每笔都不是乱下笔,这种放得开的前提下,在扎扎实实的处理上是看出他造型的功力。
王平——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
看到画册的时候,对这个展览就很期待,这个展览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人物画有很大不一样,尤其是当我们在现场看到巨幅原作的时候,感觉更为震撼,这对于一个绘画实践的人来讲,的确是很难的。以前我们总觉得中国画视觉冲击力不够,而广才先生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我们想逃避都逃避不了。广才先生的作品是以动态见长甚至吸收了一些动漫和时尚画的东西,所以有些对人物五官的描绘就淡化了,是一种动态让你受到感染。我们走在街道上看到那些大爷大妈跳广场舞,虽然看不到表情,但是看到那种动态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所以我觉得在张老师的画里,很多画都是通过动态表达了很丰富的情感。另外,这次展览的名字我觉得取得很好,“墨彩诗情”,一般色彩画这么强烈炫目,很难和诗意联系起来,张老师的画,特别是时尚都市系列,的确让你感受到了都市的诗意之美。我觉得张老师发现了当下生活的美好,他内心应该是幸福指数挺高的,感受到的都是美好。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看广才先生的画,精神为之一振,视觉冲击力很强。到展厅里一看,首先被他的造型方式或者说造型能力给征服了,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长线条,画手臂和脚,都是一口气拉下来,而且线条很有力,一根线当中把一个手臂的外形和内在的结构关系、形体关系都能表达出来,一笔画出,难度很大。我刚才看了他的论文《重塑中国画的国家形象》之后才明白他的议题,我觉得他的尝试其实就是一个重塑中国画形象的尝试。广才先生在论文中有这样一个表述:造型的意象性、画面空间的平面感和自由挥洒的表现性,我很欣赏这几句话,如何综合把它呈现出来,在一个人物形象上呈现出来,这需要一种功夫。我突然想到“删繁就简”,想到郑板桥的那句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把一种季节、色彩的感受,把有生气、活力的东西都在这里了,这个句子放到张广才的画展也是非常贴切。标新立异,他的画确实是在标新立异,一扫传统中国画的概念,完全拉开了距离,但并没有离开中国画的基础。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
这个展览做得非常好,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探索,他的改造,他的颜色的跳跃,我觉得主要是通过色块,通过块面的办法解决了绘画抓人的问题,这和徐悲鸿不同,徐悲鸿更多的是体面的东西,用体量作为主打吸引视觉,然后再形成他的笔墨。广才先生的用笔和他的色彩块面结合,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征,这个特征既是他表达现实感受的需要,也是体现中国画书写性的需要。因为这样一些活泼的充满青春朝气的形象,用文人画画老头的各种描法已经表现不出来了。我觉得张教授是用一个现代化改造的语言,在个性化的自身探索中的语言表达一种现实场景,这在当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教授在表达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他还是对中国传统去追溯的,这个传统不是文人画传统,是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的传统,特别是敦煌壁画。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几十几年的探索,跨越每一步我觉得都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张教授这个探索对于当代人物画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李永林——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看了张广才先生的展览,从规模和质量,在国家画院人物画展里算是比较少见的展览,呈现出来的面貌以及在语言方面的探索启发了我们思考。 我很敬佩他有非常深厚的传统线描的底子,但是好像张先生近年主要想要去突破的,或者想要有所创造的地方好像他不太以他的传统功夫作为本钱,反而在壁画里面,从民间宗教绘画、佛教绘画和道教绘画、壁画里面去寻找一些养分,同时又和当代一些思考联系起来,所以我感觉他还是视野很宽阔,心胸也很大,各种各样的尝试都在做。这个其实很符合都市人物当代的气质,我觉得也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探索,算是一个视觉形式上的开拓。由张广才先生精美的课本插图使我联想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不要谈美术教育,就谈通识教育里的语文课本、地理课本、常识课本里面的插图为什么这么拙劣?张广才先生的那一幅幅插图作品画得很温馨、很传统,我们不要说追求现代或者当代的突破,但是仅以这样一个本分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彭利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很高兴今天来参加张广才先生的画展,江苏人杰地灵,涌现出了很多大师,都值得研究,值得学习。今天来看了广才的展览以后,很兴奋!前面几位先生讲的,特别是郑工先生讲的,还有李永林先生讲的,我都有同感。个别地方还是要重复一下,我觉得张广才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血气的艺术家。江苏省有这么多大家,然而我们审视一下今天江苏的画坛和艺术家里还是本分、规矩的多,能这么有个性的确很难得。刚才郑工先生和李永林先生也讲到了他的书法,拉这么长的线条,拉得这么好,主要是一笔拉下来拉到位,把人物造型把握得这么好,很难的,因为毛笔在手里,我们都是拿毛笔的,到什么程度一眼就看得出来。我们看到的“现代都市的少女们”这些作品,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是可以融入我们中国画百花园当中的,所以首先要接受它,而且要研究它。总体说来,广才先生确确实实给我们北京画坛,给当代中国画坛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体系,为中国画坛注入了一种新的感觉和新的血液。  
丛志远——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主任教授、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
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邀请参加张广才展览开幕式和研讨会,我很早就认识张广才,今天比较全面地看到了他的人物画创作,印象非常强烈,因为好久没有看到他这么多的作品了,对他的作品评价和建议我觉得大家都讲得非常多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刚刚从纽约回来,纽约今年还是所谓的现代艺术,大家在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追求“政治正确”,媒体上还是用视频、摄影、数码作为主要媒体。但是今年在纽约有一个德加单版画的展览吸引最多的观众,题目叫做“奇妙的新美”,反而吸引了很多观众和作者,有评论讲这是西方现代博物馆五十年来第一次在对纯美的形式,在技法方面和传统题材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美国在对现代艺术的追求方面,他们也开始领悟到对唯美、肌理、形式,以及形式和主题的结合,觉得应该回过头来要进行探索。我看到广才先生的作品,那种很简洁、粗犷、自由的风格产生了一种非常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在追求现代的艺术方面,跟西方艺术在探索方面有很多高手有很多共同点,广才先生在这上面做了很可贵的探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去鼓励,也是值得大家去肯定的一个方向。
尹石——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原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到现在,一路都看惯、看腻了,太甜了,必须要来一点清风,来一点辣的、火的,摧枯拉朽的人物画形象,张广才就出来了。张广才从哪里来,我想他是从传统里面走过来,从传统笔墨里走过来,不管怎么样,他的探索对我们当今中国人物画是一种冲击。我想用几个调侃式的“胆”来概括我的感受,第一、他是胆大妄为,第二是色胆包天,第三是剑胆琴心,第四是卧薪尝胆。所谓“胆大妄为”,他把历史上的一丝不苟的那种造型艺术都忘掉了,他那种夸张的线条、舞动的笔墨,完全是按照自己心胸的境界;所谓“色胆包天”,他用的颜色,你看他的颜色里有中国画、水彩、油画、还有丙烯,他的色又跳又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谓“剑胆琴心”,说明他在以一种独特的绘画的语言,抒发自己心中的气韵,抒发自己的情感,构筑自己诗一般的境界;最后就是“卧薪尝胆”,张广才现在的作品实际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探索,他向何处去,我想他一定会向一种精神世界,向一种别出心裁的造型夸张、诗意般的抒情走过去,我相信他还会付出更多努力。   
黄丹麾——《中国美术馆》编辑,美术批评家
徐州一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个是“大风气兮云飞扬”,如果项羽是雄强勇猛气盖世,我想这在画家的笔下充满力量和动感,充满雄强之气,大风气兮云飞扬就是一种诗情,广才先生把中国画的空白美画到极致,很多特写式的构图,打破一种时空,所以这个人物就是顶天立地,这是一种构图上的诗兴。还有一种抽象之美,有的基本没有眼睛、鼻子,就像塞尚,一个椭圆形。所以抽象之美就是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情,这种抽象就舍弃了具象的面面俱到的东西,所以这个抽象之美又是一种诗情。广才先生实际上是摒弃了徐悲鸿的素描、光影、空间、解剖透视等古典主义的东西,他走向了一种林风眠式的或者西方表现主义的道路,比如说马蒂斯,马蒂斯的色彩、马蒂斯的构图。这种平面化,这种东西在广才先生的笔下非常明显,他的人物有意地拉扁拉长,所以我想到了西方雕塑史上的贾科梅蒂,有意把人物做抽象化或者半抽象化处理。广才先生在形式语言上可以说是博览中西,他借鉴了黄胄、叶浅予的速写,借鉴了敦煌的造型色彩,同时对马蒂斯、贾科梅蒂、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包括卡通、动漫等也进行了吸收。如果说徐悲鸿是在素描和笔墨之间构建一个以西润中,广才兄则是在色彩和笔墨之中构建一个新的体系。
张广才——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二师院美术学院院长
主持人主持得非常好,很辛苦,各位老师包括孙克老先生和在座各位都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是这我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一次很好的反思的机会,大家谈得都非常贴切,非常中肯,也是我反复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我听下来是心潮澎湃,受益匪浅。尚辉先生对我是比较了解的,我接受的是比较正统的的一板一眼的训练,从画速写、素描到临摹,对传统也是一往情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觉到,现在的80后、90后看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青年人,他们对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线条的趣味性,文人画高远的境界,我们心目中所认为的中国画是不理解的,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我是文革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就是所谓的77级,我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既有传统的东西也有新鲜的东西。我搞这些也是对过去的一种不满足,于是就萌发了想变革一下的念头。今天有幸得到各位老师的鼓励,同时也给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我还会不断地往前走一走,等不久的将来有机会再向各位汇报。谢谢大家!

Copyright 2014 © www.jsszghxh.com All right reserved. |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版权所有
本站总访问量:        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20号 邮箱:jsszghxh@163.com
金盏花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金泓文化微信平台,欢迎加入!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微信平台,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