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诗情——张广才中国人物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6-06-24 来源:中国画 浏览:1679 次
学术研讨会现场
马鸿增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学术顾问,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前言:青春律动的美蕴——品张广才墨彩写意人物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如何在古代传统与20世纪新传统的基地上发扬光大?当代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与探索。这是时代审美的需要,也是画家个性化的诉求。20世纪人物画的主流是徐悲鸿、蒋兆和开创的笔墨与素描相结合的写实主义,以及黄胄、叶浅予为代表的带有速写感的水墨写意。新世纪以来,人物画创作渐趋多元。在众多探索者中,张广才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语言,独标一格。他那激情洋溢的青春律动的美蕴,传统水墨写意与现代结构色彩观念相结合的形式,崭露出当代墨彩写意人物画的一种新形态。张广才出生于江苏丰县,从小钟情书画,中小学美术老师对他分外看重。"文革"浩劫后恢复高考,他第一批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来又师从徐悲鸿弟子杨建侯教授攻读研究生,接受了严格的徐氏教育体系训练与磨砺。此后他一直在江苏教育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教学与创作的历程中,他始终贯穿着学术思考,也贯注了现实关怀,更着力探寻一条适合自己本性发挥的艺术创作之路。我把这一过程称为"明性",即是艺术家充分认识自我一一禀赋、才情、性格、气质、学养、审美爱好等。唐代张彦远早就有"境与性会"的说法,画境与本性契合,才能登上艺术高阶。在我和广才多年的交往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真率坦诚,虚心好学,勤恳认真。他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作为,隐隐渗透着家乡先辈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流风余韵。激情豪迈是他性格的主导面;同时他也具有沉稳多思的品性。有感于人物画坛审美倾向趋同,疏离民族传统,或向西方写实主义靠拢,或向西方现代主义学步的状态,广才沉入中国画传统研究,明确提出:"中国画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重书写、重心性表达的传统理念,不仅不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障碍,而是孕育新艺术形态的源泉与土壤。"(《重塑中国画的国家艺术形象》)他大声疾呼:"重新扬起意象性语言的大写意精神,让笔墨文化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不竭动力,中国画表现的天地才会更加自由与广阔。"(《呼唤大写意》)一旦明确理想目标,广才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实践之中。其核心是将传统中国画深度切入当代现实社会,实现文化内涵与形式语言的现代性转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追求,终于绽放出个性化的艺术风采。广才的审美视野,专注于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着重展现青春朝气一一那种积极向上、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之美。其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以《都市风韵》、《时尚进行曲》、《都市精灵》、《滑板运动》、《瑜伽》等为代表的当代城市青年形象;二是以《天山舞韵》系列组画、《维族女孩》、《憧憬》、《逸情》等为代表的边疆民族少女形象。应当说,这样的切入青春主题是广才"明性"之后的抉择。诚然,青春意象的展开,可以有讴歌青春、珍惜青春、反思青春等不同角度。广才选择的角度,不是像唐代诗人孟郊所写"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式的规劝;而是接近于李白诗歌的浪漫气息,那种"两人对酌山花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陶醉与天趣。广才绘画作品予人的审美感受,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让人联想起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笔下青春亮丽的生命活力,表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休闲之中,表现在时尚服饰的展示之中,表现在轻歌曼舞的旋律之中,也表现在悄无声息的沉思之中。简约化的造型,单纯化的色彩,书写性的用笔,动漫性的体态,空白化的背景,情绪化的境界。这些,构成了广才基本的艺术特色。画面遵循了传统"气韵生动"的总体要求,由形象的运动旋律与用笔的节奏律动,形成气势风动与韵律迂回之美;保持了"以形写神",但淡化了眼神描绘(甚至省去面部表情)而强化了体态服饰,运用适度的夸张变形来彰显人物性情。在用色上,突破了文人画"水墨至上"的模式,将"随类赋彩"与西方现代绘画色彩创作理念相融合,并适当吸收传统壁画与民间绘画语言,用浓丽而单纯的色彩平涂,体现现代人的审美时尚。这种完全有别于既往彩墨人物画或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赋彩,并非都是客观事物之色,往往因画家内心感悟或形式美需要而出之,故可以称之为"随心赋彩",色彩的精神性、表现性价值由此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由于创作中坚持了以墨为主与"骨法用笔",坚实灵动的墨线轮廓在其中稳居主位,所以这些跳跃的色彩并未喧宾夺主,画面整体仍然协调统一。尤其在《都市风韵》、《时尚进行曲》、《天山舞韵》等代表作之中,让人感受到类似汉代石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的那种大气、韵味、壮丽与豪情。张广才所开拓的墨彩人物画形态,不同于往昔任何人物画程式。如前所析,它融入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民间、壁画与动漫等多种元素,综合而成为一种当代墨彩写意人物画新形态。造型的意象性,形神的意趣性,用笔的书写性,色彩的表现性,贯穿着中国画重在抒情、倾泻的写意精神。他的探索成果,让人看到传统中国画直面当代生活时仍然有着广阔的开拓空间。张广才正当创作盛年,志存高远。近日与他畅谈,他将继续拓宽题材,深化内涵,锤炼语言,永不停息。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彩墨写意人物画新形态必将更趋充实、完善、高端。主持人: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广才兄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校友,所以我对广才很早就非常熟悉。我们都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这个学院比较特殊,是民国时期南京大学由徐悲鸿先生开创的艺术科,后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徐悲鸿这个体系的构建依然还有还在,比如杨建侯、谭勇先生都是徐悲鸿先生栽培出来的弟子,广才先生就是杨建侯先生的研究生,是受到徐悲鸿用欧洲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的体系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广才兄首先是一个美术教育家,长期在江苏教育学院美术学院当院长。这个展览里大家也可以看到,广才兄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专家,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把文字和绘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便教利学”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套教材目前仍然在向全国发行,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可以说广才先生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当然,在展览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画的少数民族、都市风情、观音形象,在用笔用墨上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